ying kee hong unique ornamental piece

精心策划的古董收藏

超过 60 年

家族传统

我们的故事

当我坐在英记行舒适的角落里一张清代酸枝睡椅上,周围环绕着祖父从中国各地采购来的精美古董和手工艺品,我不禁感到一种对开创这一切的人感到自豪和钦佩:我的祖父罗宏基先生(Mr Loh Wang Kee) 。

当我们最后一次向公众敞开大门时,我想起了我祖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古董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是我们与过去的联系,是我们文化的窗口。它们提醒我们的根源和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遗产。

我希望我们的古董收藏能够提醒大家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并激励观众为子孙后代欣赏和保存这些宝藏。

此下,我们希望与大家分享英记行的历史故事。

1956年创立

英记行由罗宏基夫妇于 1956 年在新加坡的上南京街创立,后于 1971 年迁至芽笼十二巷。

罗先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经营中国农产品,如干海产品、草药和香料。他还在埃弗顿路设立了新加坡最早的华人香肠厂之一——广州腊肠厂。

作为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和欣赏的古董爱好者,他决定创办一家由妻子潘佩英(Madam Phoon Phui Ying) 共同经营的古董公司。通过他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广泛业务联系,他设法采购了最精美、最独特的古董商品。

英记行于1960年代在南京上街开设的第一家店面

古董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是我们与过去的联系,是我们文化的窗口。它们提醒我们的根源和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遗产。"

罗宏基爷爷,古董鉴赏家和连续创业者

为政要和经销商服务的历史

鼎盛时期,英记行以收藏古董闻名。英记行有大亨、外国政要、政治家、艺术家和作家等客户涌入商店购买古董。梁润之珍藏从英记行买了许多件古董。有一尊名贵的绿玉葫芦,上面雕刻着多种昆虫。它被誉为宫庭作品。这件作品后来被卖给了一位飞行员,他以天价拍卖了它。

文革:破局中的机遇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破坏中提供了机会。中国的这一时期(1966-1976)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遭到破坏,包括文物和文化遗址的毁坏。

在这场动荡中,罗宏基先生看到了时机,可以抢救濒临毁灭的清朝、明朝甚至更古老的古董。罗先生从中国带来了打捞古董的集装箱。这些是精美的古董家具、精致的瓷器、细工的青铜器和珍贵的玉器。

为了存放这些宝物,罗先生在克拉码头使用了一个大仓库,成为英记行的主要储存区。仓库里堆满了古董艺品,每件都是我祖父根据其历史和文化意义精心挑选的。

文化大革命中文物古迹的毁坏
英记行1967年海关进口货物证明

最后一次的复兴

自从我的祖父母去世后,英记行已经沉寂了 20 多年。古董店闭门之后,我们收藏的古董被安全地存放起来,等待着它们再次被热心的收藏家欣赏的那一天。

现在,时隔多年,我和我的家人决定最后一次开英记行的店面。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时刻,因为我们想起了我的祖父和祖母的遗产以及他们为保护中国传统古董的美丽和历史所做的奉献。

我们很高兴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古董收藏,我们希望为收藏家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拥有一段历史。 我们希望我们的古董收藏能够提醒人们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并激励其他人为子孙后代欣赏和保存这些宝藏。

zh_CNChinese